2013年2月27日

〈專題製作〉

 一、教學策略
          1.行動學習的原則
將體驗學習具體化為「目標導向行動學習」的運作模式。所謂「行動學習」意指在學習過程中有明確的目標予以遵循與努力,並能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進而言之,行動導向教學策略是一種在學習過程中,經由學習目標來引導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安排學習資訊和選擇適當的學習方法,或產生適當的學習機會的教學策
略,使學生能夠進行學習而達成學習任務(洪榮昭、曾愛晶,1999)。在達成目標的歷程中,將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問題的解決必須具備知識才能了解問題所在,亦才能進一步解決問題,而知識必須經由累積、擴散、激盪、應用、修正等歷程(高希均,2000)。因此,行動學習的課程設計須掌握四項基本原則:其一、行動學習主要係為解決實際問題;其二、學習過程中反省、批判與行動三者缺一不可;其三、強調合作學習;其四、營造溫馨和諧的學習氣氛。(黃哲彬,2005       
2.行動學習的差異
此一教學模式將傳統擔任指導者的教師轉變為在旁觀察的協助者、促進者,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重視學生潛能,因材施教,適才適性,提高學生的興趣與參與度,以及和老師同學之間的互動,使學生能夠自我檢視而持續地自我改進。茲將傳統教學法與行動學習教學法的異同列表比較如下:             
          1:傳統教學法與行動學習教學法的比較

傳統教學法
行動學習教學法
課程目標
傳授技能和知識
培養研究能力
課程型態
知識內容導向
問題意識導向
學生角色
被動接受
主動探索研究
教師角色
說明者、指導者
觀察者、協助者
活動形式
講授示範、練習討論
分組合作、實際探索
評鑑方式
紙筆測驗
行為評量、多元評量
          3.行動學習的歷程
在教學歷程中,老師及教學助理以協助者角色,先設定目標,然後針對各目標,介紹相關問題情境,再由小組進行討論、協商以及實作,在實作過程協助學生進行反思,最後針對過程及實作成品予以評分;而學生完成編組後,依「選定任務」、「提出問題」、「擬定策略」、「尋求資源」、、「配備知識」「擬定計畫」、「實作行動」、「反思歷程」、「成果展示」等步驟實施
          4.行動學習的反思
反思為行動學習重要的環節,反思活動依以下四個原則設計:其一、連結經驗到學習目標:以小組討論方式,進行行動學習活動的描述、與課程素材相關聯的分析、個人專業生活上的應用。其二、規律的安排活動:除了課堂上排定的時程之外,採取網路教學平台的團體方式實施,學生每週參與討論區的對話,教師可了解學生的進展,學生可了解自己的學習軌跡。其三、回饋與評量:持續評估學生是否連結具體觀察到抽象概念、教室內學習與外在世,以及課程內容的了解運用等。其四、價值澄清:鼓勵價值澄清的反思活動,提供學生分析情境,支持學生個人的發展,依「探索、澄清、理解、活化、內化」的價值發展階段,獲得倫理決定的思考。 
以上參閱鄭雪花:〈體現與體驗「自然書寫」主題教學的通識教育意涵〉,《通識教育學刊》第10期,2012.12)頁24-26
 二、執行流程
在這門每週3節的國文課程中,以每週2節(2×1836節)閱讀教學為主軸,採編序式教材,配合多媒體,進行情境式教學。另外每週1節(共計18節)的課室時間,用在專題製作的作業執行,進行的過程如下:
          1.分組討論
課室討論由教師(和教學助理)依序協助學生檢討分組學習狀況及活動進度:
(1) 選定任務: 
設定5個與文本閱讀教學單元主題相應的任務目標,全班為5組,各選擇一個任務目標:
  • 單元主題:聽見大地的呼聲/任務目標:關切環境議題
  • 單元主題:自然美學的實踐/任務目標:尋找生態達人
  • 單元主題:新倫理的多樣性演化/任務目標:繪製社區綠活圖 
  • 單元主題:自然符碼的文學想像/任務目標:走讀東海岸
  • 單元主題:族群記憶的原鄉復歸/任務目標:體驗部落生態文化
(2) 釐清問題: 
針對各任務目標,教師或教學助理就學校所在地區的環境生態狀況,於課前提供相關資料,協助學生初步了解背景,並於課室討論時,運用心智圖法由小組腦力激盪,教師扮演「教練」角色,以詢答方式協助學生釐清問題──確定待解決的具體問題為何,藉由提出問題、深思、反省、增加對問題的洞悉。
(3) 設定主題: 
教師協助各小組確定待解決的問題之後,由學生衡酌相關主客觀條件,設定專題製作的主題,並考量未來可能的行動方式,例如: 
  • 任務目標:關切環境議題/主題:「台東亮起來?」/行動方式:針對社區營造的環境議題,藉由文獻研討及實地訪查,製作並演出行動劇,傳達關於環境正義的觀點及關懷。 
  • 任務目標:尋找生態達人/主題:「自然農夫在台東」/行動方式:造訪充商從農,在台東種下希望的自然農夫,透過生態達人生命故事的述說與影像敘事,呈現對土地之愛及現代桃花源的可能。 
  • 任務目標:繪製社區綠活圖/主題:「追求利卡夢」/行動方式:擇定在地的社區,藉由綠色生活地圖的繪製過程及成品,一方面真實體驗該社區的生態,一方面推廣該社區的綠色生活模式。 
  • 任務目標:走讀海洋文學地景/主題:「遇見遠洋嬌客」/行動方式:實地走讀花蓮海岸地景,訪問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並迎著海風閱讀鯨豚,深化對海洋生態的了解。 
  • 任務目標:探索部落生態文化/主題:「拜訪獵人學校」行動方式:拜訪新香蘭部落,體驗原住民與大自然互相依存的生活智慧,了解部落重建的歷史背景,體認隔代正義的永續意涵。
(4) 尋求資源: 
讓學生個人先針對各組設定的主題,於課前列出資源清單,包含深入探討問題所需之書與非書資料、專家學者或社區相關人士、環保生態相關協會機構等等,教師協助小組檢視、分析並擇定可用資源。  
(5) 配備知識: 
教師提供「如何蒐集資料」的參考資料,協助學生從文獻的研析建立對相關問題的基本認知;提供「如何進行訪談」的參考資料,協助學生進行人物訪談。學生則建立相關題的質性研究資料,以深化對於問題的理解,並達成問題解決方案的共識。
(6) 擬訂計畫: 
協助學生撰寫計畫書,並建立PDCAPlan-Do-Check-Action)品管循環圈的工作模式:依照預訂計畫執行,隨著具體行動中發生的狀況,探索相關問題情境,思考解決策略,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繼續完成目標。 
(7)行動反思: 
擬訂計畫之後,開始課後的實地行動,課室討論則配合行動進程進行3次(每週1節)行動學習反思,連結經驗到學習目標:以個人書寫學習反思及小組分享討論方式進行,持續評估學生是否連結具體觀察到抽象概念、教室內學習與外在世界,以及課程內容的了解運用等;並鼓勵價值澄清的反思活動,提供學生分析情境,支持學生個人的發展。
(8) 形成作品: 
各組依照成員專長分工合作,以文字、圖像或影音等創意作品或專題報告書的形式呈現行動學習的歷程及成果。例如:
  • 任務目標:關切環境議題/成品:「台東亮起來?」行動劇短片 
  • 任務目標:繪製社區綠活圖/成品:「追尋利卡夢」綠活圖
  • 任務目標:尋找生態達人/成品:「種下希望的人」訪談錄 
  • 任務目標:走讀東海岸/成品:「遇見遠洋嬌客」紀錄片
  • 任務目標:探索部落生態文化/成品:「拜訪獵人學校」全紀錄
           2.  期末成果發表會:
於期末舉行成果發表會,以慶賀的形式讓學生能夠享受學習成果的喜悅,以強化其行動學習的動機,使所學能夠持續在生活中應用實踐。並進行分組互評,引導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觀摩學習,除予以量化評分之外,並要求學生在「建議」欄位中作質性描述,學習以客觀委婉的表達彼此建設性的批判。最後,由教師對小組予以過程評分及成品評分,作為專題製作的教學評量。 
以上參閱鄭雪花:〈綠色奇蹟「臺灣當代自然書寫的美學詮釋與倫理思考」〉,收於《把理念帶進教室:通識教師實務錦囊》(黃俊儒、薛清江編,高雄市:麗文文化,2011),頁88-90